查看原文
其他

“啃小族”惊现!媒介消费正在透支童年|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9-27



 新刊推荐



《教育家》杂志8月第3期如约而至。
近期,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及未成年人问题,严肃查处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的炒作“网红儿童”等行为。网络时代,童年从“消逝”进一步走向“被消费”。愈演愈热的“媒介狂欢”到底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儿童对于媒介的真实诉求又是什么?成人应该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媒介世界中为儿童找到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本期“聚焦”,让我们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捍卫纯真的童年。
《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中,最聪明能干的是小花猪,幼儿们都争相扮演这一角色。悦悦在游戏中经常指挥小朋友,遇到棘手的角色分配问题总是独断地解决。对于这种能力强的幼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才能带动其他幼儿共同发展?本期“问教解惑”,我们邀请专家、一线教育者展开了探讨。
孩子不够独立,怎么办?什么时候要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本期“成长马拉松”,带你用适合的方式来为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
35年前,一位少女怀揣着教育理想,踏进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她注重文化打造,使园所呈现生机和繁荣。她秉承传统,使优势更优;注重内涵创新,使特色更显;坚守“儿童为中心”,使活动更趣。她,就是广州市一幼发展的灵魂人物——园长吕凤清。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吕凤清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充分与自然对话,焕发生命灵性。本期“启蒙者”,让我们走近吕凤清,看看她是如何让市一幼的优秀传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早期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之一,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图画书阅读。然而,许多家园阅读活动都存在“散”“乱”“浅”的问题,大多数孩子的阅读只停留在“消遣型阅读”上,只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本期“思享”着力探讨如何帮助孩子们转向“思考型阅读”。
近期,网络平台出现了一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儿童文学不堪入目”“家长要警醒,这些‘儿童文学’千万不要再给孩子看了”“你孩子正在看的‘儿童文学’有毒”等文章频繁出现,不少人不禁陷入迷茫:儿童文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应对所谓“毒”作品对儿童的威胁?如何帮助儿童在适宜的文学氛围中自由成长?本期“封面”,我们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杜传坤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啃小族”惊现 媒介消费正在透支童年
聚焦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屏幕已经势不可挡地“走近”低龄儿童。通过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儿童见识了繁荣的科技、繁茂的文化、繁华的城市,他们在自由探索中打破壁垒,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但这并不是全部,在喧闹的网络世界中,儿童有所获得,也有所失去,比如惨遭解雇的网红“小马云”、走“奶辣风”赚流量的孩子、在打赏主播中寻找存在感的未成年人……鲜活的案例展现着消费文化作用于儿童的“别样”力量。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阐述了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童年”逐渐消逝。网络时代,童年从“消逝”进一步走向“被消费”。成人世界的“秘密”完全向儿童敞开,利益的链条开始捆绑儿童,背后是童年的异化。 


愈演愈热的“媒介狂欢”到底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儿童对于媒介的真实诉求又是什么?成人应该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媒介世界中为儿童找到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让我们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捍卫纯真的童年。



怎样让“优势娃”不强势
问教解惑



教师关注到悦悦与其他幼儿的矛盾,为悦悦的健康发展感到担忧,没有因为她“摆平问题”的能力,默认她的优势地位甚至将她当成助手代替自己对其他孩子发号施令;发现悦悦解决问题只站在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教师试图寻找正确的引导办法;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希望幼儿能在争执、磨合中交流互动,体验成功和失败,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这些思路都非常宝贵,体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社会学习规律的意识。但是,教师想要找到恰当的引导点和时机,还需要细致地分析悦悦在交往中的“已知已会”和“未知不能”,并找到导致她发展现状的可能因素。

 


鼓励独立,但别“强他所难”
成长马拉松



现在的家长对教育都很重视,学习各种理论和观点,有一种观点很盛行——培养独立宝宝,永远不嫌早。以“分房睡”为例,西方的教育观点是越早分房睡越好,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睡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哭闹,又主张“哭喊入睡法”,就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不要妥协,孩子哭累了,自然会入睡。其实,“哭喊入睡法”是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认输了,看似独立了,实则没了信任感和安全感,会产生一种负面的紧张激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时间表和文化背景,不要拿着书本刻意地培养独立性。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和环境,观察孩子,顺其自然,用适合的方式来为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



吕凤清:像暖暖春阳,让爱不断“升级”
启蒙者



在喷泉池里淋水嬉戏,在阳光下奔跑雀跃,看木棉花灿烂绽放,一起采摘酸甜的黄皮果……孩子们奔跑时的身影、游戏中灿烂的笑脸、探索时专注的眼神,久久萦绕在每个市一幼人的心间。“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努力创设一个孩子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教育环境”,是领头人吕凤清始终在追寻的。


作为扎根一线的园长,把常规的工作做成口碑,让管理有情怀、有温度,是吕凤清践行的理念。“无论何时,我都不能扔下孩子们不管。”以幼儿为主体、以爱为核心,吕凤清让爱不断“升级”——从爱孩子,到如何爱,再到高质量的爱。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被爱中感受到信任与尊重,成为体力、心力、胆力全面发展的阳光儿童。而她和教师们就像暖暖春阳,将爱撒播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个孩子在春阳的普照下幸福成长。



从趣味阅读迈向深度学习
思享



趣味是早期阅读的前提,但并非目的,它只是帮助教育者打开儿童阅读大门的“ 钥匙”,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稳定的阅读兴趣,形成长久的阅读习惯,从而服务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如同每个孩子都会趴在地上看蚂蚁运食物,这是他们原始的兴趣,成人适时的支持和启发会令幼儿有更多的可能从原始的趣味迈向深度学习,真正建立观察和了解昆虫的兴趣。早期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不应简单地满足于幼儿“ 读了”,还要给他们支持和启发,想一想他们“ 读到了什么”,使儿童的早期阅读能从趣味阅读层面迈向深度学习层面,让儿童除了“愉悦”还能另有所得。



儿童文学无须塑造“完美花园”
封面



童书所谓的“少儿不宜”问题,中外儿童文学历史上都有过多次讨论,“适宜”的标准是流动的、历史性的。童书中的“禁忌”隐含着成人对于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所设定的界限。关于性、暴力、死亡等内容曾经在民间童话中大量存在,后来在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标准下不断被删改,以使其更“适合”儿童。有些内容无法删除,但在写法上也区别于成人文学,比如对暴力的描写不铺张、不渲染、不描写细节,避免儿童产生血腥、恐怖的感觉。与其简单粗暴地将某些内容一概清除,不如在文学的框架下探讨其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可接受性,同时考虑幼儿文学、狭义上的儿童文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少年文学等不同层次儿童的阅读差异,培养儿童的鉴别反思能力。儿童置身、了解的世界并非是完美花园,儿童也并非“无性化”存在,刻意打造单纯、美好的幻景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教育集团化,如何共绘优质均衡同心圆 | 新刊推荐
“强监管”时代,校外培训路向何方?| 新刊推荐
让红色教育沁入心扉 | 新刊推荐
一起上学吧!别让随班就读,止于“随班就座” | 新刊推荐
探寻大凉山蝶变的教育力量 | 新刊推荐

辽宁教育现代化实践:用理性和智慧全面开放 | 新刊推荐

教育部“亮剑”校外培训,除了补习班,校外教育还有哪些路?|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这份通知,转给园长!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